湖湘论坛

特稿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胡鞍钢;

    中国式现代化是创新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深刻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绿色发展是对传统黑色发展模式的系统性超越,是可持续发展的升级版、创新版。它强调通过提高绿色投资、实现绿色创新,促进生态资本的增加和绿色财富的积累,实现从生态赤字向生态盈余的转变,彰显了长期主义战略思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与智慧。以绿色现代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策略举措,应以国家绿色规划引导地方创新实践,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统筹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持续降碳减污,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算好中国降碳责任与机遇账,助力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2025年03期 v.38;No.222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专题:“两个结合”研究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进路

    胡晓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持中华文化强劲的生命力、培育国民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认知深度不够、机制运转不畅、载体活力不强、人才储备不足、传播效果欠佳等制约因子,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健全体制机制、打造多元载体、培育综合人才、谋求文化“圈粉”等路径举措,构建五维提质增效的破解之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改革之举。

    2025年03期 v.38;No.222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吴传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结晶,蕴含“道”的规律与“术”的方法,在立世层面引导树立正确“三观”,在方法论上提供破局之策。其在和合、民本、管理、处世、修身、为政等多维度具有重要意义:倡导和谐共生、人民至上,指引简洁管理、温润处世,强调自省自律、清正廉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社会和谐及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重视传承,从中汲取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5年03期 v.38;No.222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专题:数字治理研究

  • 数字政府平台权力生成与运行的界面逻辑探微——基于浙江省S市Z平台的实证分析

    张勤;朱登轩;

    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政府治理的背景下,数字政府建设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数字平台凭借标准化、共享性与服务导向特性,有效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然而,学界对其与数字政府关系的探讨常流于表面,忽视技术构造与设计逻辑差异。本文引入“界面”概念剖析数字平台与政府治理间的关系。界面通过重构主体与技术物的互动关系,进而影响治理过程中权力结构的动态调整。本文以浙江省S市Z基层治理平台为案例,分析数字平台引发治理权力的重构,体现在界面之外的权力委托与逆向约束、界面之中的身份权限以及界面之内的治理知识生成等多方面。以界面理论解析数字平台,能够为深入理解政府数字化转型中的平台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2025年03期 v.38;No.222 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 数字技术如何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负重难题?——基于L街道“一码共治”的创新考察

    王倩;邱锐;

    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赋能为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的负重难题开辟了新路径。基于L街道“一码共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构建TOES分析框架,深入探究以治理需求为核心的场景联动实现路径。研究发现,通过基于组织结构重塑的场景化再造,基层治理的业务流程体系得以重构,场景联动呈现出从传统逻辑向系统性逻辑的转变。这一转变推动了治理单元、治理规则、治理资源与治理责任的整体性重塑,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减负成效。在实践层面,将基层多元复杂的治理需求整合至具体业务场景,助力基层治理实现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组织形态转变,为基层减负提供了一套清晰且可行的解决方案。

    2025年03期 v.38;No.222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经济·管理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的耦合路径及改革进路——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性重构视角

    陆岷峰;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之一,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普惠金融则是推动该目标落地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和普惠金融三者间的内在逻辑及动态互动关系发现,普惠金融在赋能共同富裕进程中,面临供给侧结构性失衡、保障机制不完善及系统性改革滞后等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针对上述问题,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提出构建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的若干建议: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与供给模式;深化金融监管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普惠金融与社会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加快金融科技创新步伐;强化国际金融合作。此举旨在弥补普惠金融发展的结构性短板,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3期 v.38;No.222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干部管理容错机制有效运作:“有限责任”制度安排的解释

    段哲哲;

    在各地容错政策文本密集出台的情境下,当前学界对新时代以来容错机制执行效果存在争议。为检验容错政策和容错机制的实际效果,回应当前各界对容错机制运行效果的质疑,本文使用DID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运用“制度—行动者”的互动关系,构建“制度认知—制度信任—制度执行—制度结果”分析框架。通过H市X区的事例,证明容错正面清单制度对于干部担当作为偏好有显著激励效果,容错机制激发了干部担当作为、改革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研究证明,“眼见”层面的制度执行和制度结果对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效应较为明显,而“耳听”层面制度认知和制度信任对干部担当作为的行为偏好没有显著影响。

    2025年03期 v.38;No.222 6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政治·法律

  • 儿童被害人司法询问制度的功能、困境及其纾解

    吴鹏飞;姚润智;

    我国儿童被害人司法询问制度的性质接近实践探索的“一站式”询问机制,旨在建构符合儿童特点的询问程序,以实现获取高质量陈述和保护儿童免受二次伤害的双重功能。然而,实践中针对儿童被害人的司法询问制度在询问主体、询问场所以及询问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制度的功能受到较大局限,影响了制度效能的发挥。为此,可以通过扩大询问主体范围、优化询问场所、科学设计询问方法等路径,纾解儿童被害人司法询问制度功能实现的困境,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以维护儿童在询问程序中的合法权益。

    2025年03期 v.38;No.222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 政府数据开放视域下人机交互应用的隐私伦理风险及其规制

    艾尚乐;

    人机交互是推动政府数据开放的重要方式。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政府数据开放的人机交互应用场景包括文字命令型政府数据开放应用、移动应用型政府数据开放应用、数据可视化政府数据开放应用、语言交互型政府数据开放应用、虚拟现实型政府数据开放应用。在政府数据开放的进程中,隐私伦理风险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中既包括静态层面的个人敏感信息泄露风险,又包括动态的用户行为数据追踪风险,还包括用户设备权限滥用请求风险、多元化跨平台数据共享风险。引发隐私伦理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机交互价值理念存在偏差、人机交互数据分类分级混乱、个人敏感信息删除制度掣肘、人机交互匿名技术供给滞后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政府数据开放中人机交互的隐私伦理风险。为此,需要以思想引领为指导,实现数据价值之衡平;在制度上规范开放标准,完善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尊重信息自决,优化个人信息删除权;在技术上完善匿名化技术,降低隐私伦理风险。

    2025年03期 v.38;No.222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青年学者论坛

  • 智能引领: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经济革新与社会变迁

    秦宇;

    人工智能正重塑传统产业形态与全球分工体系,推动产业链重构,模糊产业边界,形成跨产业融合的新模式,这场技术革命给经济体系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一,人工智能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的供应链整合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革,重塑了企业间的关系模式与企业内部的组织模式。其二,人工智能加速传统产业融合升级,有力推动了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它重新定义分工模式,优化产品链各环节布局,提升全球产业链的协调性与韧性,重塑国际分工格局和全球价值链。其三,人工智能凭借技术突破、算力提升、算法进步等,加速信息技术普及,推动传统技术跃迁,大幅提升劳动生产效率与创造力,深刻改变各行业生产模式和就业形态。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产业劳动形态向“个体化”转变,市场供需实现更智能的匹配,创新型平台生态系统逐步建立,个性化消费和便捷生活方式成为主流。然而,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同时,需高度关注社会结构变化、技术瓶颈、安全风险、伦理困境和法律滞后等带来的挑战。

    2025年03期 v.38;No.222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陈洁;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基于要素、产业和生态系统层面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供数字化要素、创造产业融合基础、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赋能。当前,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一些现实瓶颈,包括数字化要素供给不足、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不够、数字化生态系统还未实现互通互联等。为突破这些现实困境,需要推动数字化要素高水平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生态系统建设。

    2025年03期 v.38;No.222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 人工智能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守正创新

    曾荣峰;

    人工智能技术在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使得意识形态治理风险骤升,引发了原生性意识形态风险、衍生性意识形态风险和共生性意识形态风险。本文认为既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髓,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寻求解决之道。通过加强技术驯化,完善监管体系,巩固人本价值等,有效治理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类风险,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2025年03期 v.38;No.222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