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论坛

特稿

  •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原则的哲学意蕴

    洪晓楠;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百年多以来,就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成长壮大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对总结历史经验做过许多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经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从人类认识总规律来看,“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有一个具体的演化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比较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这些原则的认识;从矛盾的观点、系统的观点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来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的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原则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和完善。新征程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好“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准确把握“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2025年04期 v.38;No.223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双向赋能的逻辑关联、内在张力及现实路径

    孙绍勇;

    在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背景下,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双向赋能成为数字文明新形态演进的重要议题。这不仅是实现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化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从逻辑关联来看,文化发展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而科技创新能够为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引擎驱动。然而,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在双向赋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内容建构与表现形式、原始创新与组合叠加之间的内在张力。只有促进文化发展的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以及深化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进而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2025年04期 v.38;No.223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伍先禄;

    让国外受众正确认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加强该理念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依然还面临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话语内容有待平衡、话语架构有待优化、传播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即:明确话语建构指向,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打造成全球性话语;满足国际受众的需求,注重对外传播内容的平衡;完善对外话语架构,加强制度话语、学术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构建力度;增强话语传播效力,创新传播策略和话语表达。

    2025年04期 v.38;No.223 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梁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技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坚持“四个面向”、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举措,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2025年04期 v.38;No.223 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农村养老研究

  • 从保障视角到生活者视角: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低龄老人养老问题审视

    陈辉;

    着眼于农村老年人养老,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还应该着力推进农村老年人的美好生活实现。鉴于此,农村养老问题研究需要强调生活者视角,在老年人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和应对养老问题。首先,要区分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的生活能动性差异,这有利于我们在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时采取差异化的目标定位和思路。其次,要避免将老年人单纯理解为弱者和负担,尤其要重视低龄老年人在家庭和村落实际生活场景中的具体生活状态和作用发挥。最后,要支持低龄老人发展生计、吸纳老年人参与村级治理、丰富老年人的公共社交生活、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总之,在农村养老问题中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一定要抓住低龄老人这个关键群体,在其具体的生活逻辑和生活场景中理解其作用发挥,创造条件激活和释放低龄老人在多种生活情境中的活力和影响力。

    2025年04期 v.38;No.223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 市场化抑或组织化: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选择

    王海娟;

    乡村振兴背景下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推动养老公共服务供给,选择何种养老公共服务供给路径成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发现以第三方机构为载体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供给路径,存在服务成本提高、质量下降两大困境,效果远不如预期。延续农村自我公共服务供给的传统路径,地方政府探索了以村级组织为载体的组织化养老公共服务供给路径。组织化养老公共服务供给路径建立在乡土社会基础上,在主体、动力、资源三个层面均具备条件。组织化养老的实践形态包括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两类,相对于市场化养老,它具有“低成本、高质量”的比较优势。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选择组织化路径提高养老公共服务水平,避免外生的市场化养老带来的负面后果。

    2025年04期 v.38;No.223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专题:公共政策创新研究

  • 经济改革政策再生产的影响因素及其组态路径——基于“亩均论英雄”改革政策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叶继红;邓明磊;

    经济改革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亩均论英雄”改革政策已在国内形成明显的扩散效应。在扩散过程中,经济改革政策会随本地情境转变而发生政策内容的再生产,但已有研究较少分析经济改革政策再生产的影响因素。基于成本—收益、府际关系和政府能力的研究视角,通过构建“政府能力—改革成本—改革动力”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18个省份的“亩均论英雄”改革政策再生产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单变量影响因素并非省级政府“亩均论英雄”改革政策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导致该政策再生产的组态路径有5条,具体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即成本—需求推动型、能力—动力联动型和能力—动力—成本综合型。鉴于“亩均论英雄”改革政策仍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研究为尚未推行改革的地区提供了一定参考。

    2025年04期 v.38;No.223 6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 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的共识机制分析

    苗丰涛;

    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能够以较低的地方创新成本,获得全国性创新效益。围绕地方政策创新上升为国家政策的具体机制,已有研究呈现出碎片化摸索特征。本研究基于政策创新扩散、共识型决策等研究,构建政策创新上升的多元共识分析框架。运用半结构访谈与多案例比较方法,对比剖析影响政策创新上升的因素和条件,尝试归纳出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的共性规律。本文经研究发现:从共识的内容属性方面,围绕地方政策经验的有效性、合规性和需求性,多方主体同时达成政策创新共识;围绕政策创新上升带动的职责权益关系调整,多方主体同时达成权益平衡共识,地方经验才能上升为国家政策。本研究总结出了政策创新上升的共识机制,对政策共识研究做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与拓展。

    2025年04期 v.38;No.223 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基层治理研究

  • 数字乡村中村民自治空间转向的权利排斥及包容性治理

    何阳;

    数字技术嵌入村民自治是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面向,具有“双刃剑”效应,它在保障农村流动人口参与村民自治权利、维系情感及形塑基层民主数字化样态的同时,也存在权利排斥的棘手问题,具体表现为法律赋予村民平等参与自治的权利因数字技术的嵌入,在实现上具有区域差异、内容差异和对象差异。上述权利排斥现象的形成主要受到数字化参与替代途径不足、数字化参与条件底色不同、数字化参与价值认知差异和数字化参与主体行为局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推动数字乡村中村民自治空间转向高质量发展,应实施线上自治和线下自治共同赋权的政策,采用“技术型自治”和线下自治“两条腿”走路,基于客观条件来降低“技术型自治”差异程度,在保障“技术型自治”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允许差异化的存在,完善村民个体参与“技术型自治”的基本要素,在“技术型自治”中有序改变认知偏差、提升数字素养及配置参与工具,从而塑造出一种方式、条件和能力多重包容的治理生态。

    2025年04期 v.38;No.223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基层治理的自觉叙事:愿景与行动——以N市构建赋能增效型精网微格为例

    刘柳;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层治理需要微观机制的落实,N市近年推行了精网微格工程,其下辖的Y区H街道S社区自觉探索出党建资源下沉型“红网格治理”、集成改革减负型“微网格治理”、技术赋能“精网格治理”三个特色微场景。在治理样态不同的情景下,存在资源下沉松散、集成改革部分梗阻、数据共享分割的困境。在应对行动上,党建引领资源下沉需嵌入规范性以提质;集成改革赋能需融通“条块”合力;智慧治理则应以工单流转的科学考评为突破口。持续深化精网微治理,让末梢变为“前哨”,有效提升治理效能。

    2025年04期 v.38;No.223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青年学者论坛

  • 机器学习模型使用著作的行为论:本体诠释与困境因应

    林洧;

    以哲学与实践视角审视机器学习模型使用著作的行为,其属于客体行为(非主体行为)。该行为具有全周期性特征,其核心是“机器阅读行为”,但可能侵犯原著作权人的复制权与改编权。从机器学习模型的主体性差异来看,侵权归责逻辑分别适用工具说与职务代理说,但法律效果最终归属于人工智能背后的人类主体。上述现象反映出机器学习模型使用著作行为的困境,著作权法的现有规则难以适配数字时代的现实需求,进而阻碍了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基于此,我国需重新构建该行为的合法性路径。我国也需协调执法、司法与私人自治,以多维度、多元主体协同的方式,健全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合规义务体系,践行“数据正义”与“数据共享创造价值”等理念。

    2025年04期 v.38;No.223 11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下载本期数据